close

薪火傳承:香港創新20人

李小加:謙虛的理想主義者

在很多市場人士認為香港發展大宗商品市場是“癡人說夢”的時候,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幾年前就主持收購瞭倫敦金屬交易所,逐步佈局“商品通”戰略,並積極籌備在深圳前海設立大宗商品交易平臺。

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李小加很久以前就開始構想香港和內地市場互聯互通,希望未來可以把更多資金帶入香港市場。在當時的市場上,大部分人都認為兩地市場存在巨大差異,認為李小加癡心妄想,但隨著滬港通和深港通相繼開通,香港的IPO集資額一直在全球名列前茅,這讓整個市場看到瞭李小加的魄力。最近,為瞭讓更多類型的發行人(尤其是科創企業)能夠赴港上市,港交所又開始新一輪改革,為散戶和機構投資者開設創新主板和創新初板。

李小加認為,全球經濟環境瞬息萬變,不能驕傲自滿,更不能對成功抱著想當然的態度,港交所必須保持競爭力,與時俱進,提升市場素質。李小加相信,“夢想著要做的事情,今天看來可能遙不可及,挑戰重重,但五年後卻可能成為現實”,在資本市場迅猛變化的當下,李小加一直都在為突破種種“不可能、不現實”而努力,未來也會繼續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陳德霖:金融科技兩地互補

香港擁有成熟的金融體系,如果要大搞金融科技創新,需要監管機構的支持。可以說,香港未來金融科技發展的命脈全部掌握在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稱“金管局”)的手上。作為監管者,陳德霖認為,在“風險為本”的大前提下,金管局是支持和擁抱科技和創新的,因為金融科技可以為市民帶來更大的方便、效率和安全。

陳德霖認為,香港和深圳在金融科技發展方面可以優勢互補,因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有良好穩健的金融監管制度,深圳則是金融科技人才集中地,金融業的發展也異常迅速。

實際上,近幾年,金管局也推出瞭一系列舉措來推動金融科技的發展,比如實行儲值支付工具發牌制度,成立金融科技促進辦公室(FFO),與科學園和數碼港共同促進金融科技,推出銀行界的“監管沙盒”等,讓香港在金融創新的發展上更進一步。在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當下,陳德霖對金融創新的態度,也會讓未來香港的金融環境發生很大變化。

盧彩雲:金融創新改變未來

2016年,瑞銀舉辦瞭瑞銀創新科技產業CEO高峰會,身為瑞銀大中華區主管及瑞銀香港區主管的盧彩雲提倡金融創新將改變未來。

盧彩雲認為,科技對於銀行的沖擊非常明顯,未來科技將逐漸簡化現在的程序及人手,節省其中的法律及會計人員,所以金融及銀行業更應該走在科技創新的最前沿,利用金融科技優化服務、尋找客源,並利用大數據分析,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產品。

盧彩雲同時還是香港X科技創業平臺工業咨詢委員會的成員,該創業平臺旨在發展香港高等院校科技創新潛力,鼓勵香港青年創新,支持科技創新從校園走向市場,推進香港經濟多元化。

埃森哲數據顯示,亞太區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資額從2010年的1.03億美元已經增長至2015年的43億美元,瑞銀尤其看好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並預計未來20年內將產生等同於互聯網在過去20年所產生的影響。

洪為民:香港要抓住機遇

創業傢出身的洪為民一直致力於推進香港的各項改革,他目前擔任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在這一職務上,洪為民致力促進兩地合作,尤其在金融科技領域,他同時也是香港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這讓他更加貼近互聯網行業,從每年舉辦的論壇和比賽中,洪為民發現香港在科技領域有優勢也有劣勢。

洪為民很早就開始向香港政府提出,科技是提升競爭力和生產力的關鍵,對於經濟會有跳躍性的增量作用。2017年,香港政府提出的施政報告中,科技終於成為香港核心競爭力的主要部分,施政報告稱,香港要成功推動創科事業,提供土地及樓房等硬件僅僅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全部條件,面對競爭對手,香港必須考慮如何提升整體競爭力,包括提供稅務和財務優惠,以及其他政策援助,吸引香港及國內外的科創企業。

展望未來20年,洪為民告訴第一財經,幫助香港產業轉型升級是接下來的工作重點,盡管香港仍然是國際金融中心,但金融本身是依附於貿易等其他產業的,如果其他產業的優勢不再,香港應該如何面對挑戰?

洪為民認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香港固步自封,那麼未來20年的前景則可能不太明朗,但如果香港可以抓住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的機遇,那麼未來仍大有可為。在科技方面,香港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知識產權保護,有一流的大學,便捷的資訊,又是國際金融中心,這樣的環境很適合做科技研發,如果加上深圳、東莞和中山幾大載體,共同構建大灣區,那麼未來20年香港的優勢會逐步凸顯。

龍沛智:金融創新要走出舒適帶

2013年,龍沛智選擇走出自己的“舒適帶”,離開大型銀行後創辦瞭網上借貸平臺WeLab。WeLab旗下包括在內地運營的移動貸款平臺“我來貸”及在香港運營的線上借貸平臺WeLend。

在香港,向一般的銀行或財務公司貸款都要親自現身並填寫冗長的申請表格,或遞交多項證明文件,但WeLab則通過收集借款人的社交網絡數據及網上個人資料等,用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AI)技術分析借款人信息的真實性及信用,在短時間內批核貸款,整個過程全部在線進行。目前WeLab已經吸引瞭長江和記旗下的TOM集團、紅杉資本、ING集團等資本的青睞。

龍沛智認為,互聯網精神應該是普惠的,不應該隻停留在金字塔尖,在他的團隊中,核心高管都來自外資和中資銀行,對銀行的弱點非常瞭解。雖然在香港這種成熟的傳統金融市場中加入創新科技元素可謂非常困難,不過,隨著未來AI技術的升級,金融創新很可能會由像龍沛智這樣願意走出“舒適帶”的人來引領。

周凱旋:尋找顛覆性科技公司

2007年,向Facebook投資瞭1.2億美元之後,維港投資和創辦人周凱旋一戰成名。

截至2016年,維港投資累積入股73傢科技公司,投資項目遍佈歐洲、亞洲和美洲。僅在以色列,維港投資的項目已經達到27個,涉足的行業非常廣泛,包括醫療、教育、能源、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實際上,維港投資很早就投資瞭開發出AlphaGo的DeepMind,後來在2014年將DeepMind出售給谷歌。

與很多投資人喜歡保持神秘的風格不一樣,維港投資的很多項目登場時,周凱旋都會親自到場,她對目前維港投資的方向非常明確,就是要尋找“顛覆性”的高科技公司。

林傢禮:掌舵香港數碼港3年計劃

香港數碼港設立的初衷,就是打算成為亞太區信息及通訊科技業的領先樞紐,但過去被香港人稱為“地產項目”。2016年5月,在信息科技與金融界有超過30年豐富經驗的林傢禮臨危受命,擔任香港數碼港董事局主席。

最近,數碼港公佈瞭新的“3年策略計劃”:未來希望增加數碼港園區公司數目至1200傢,以及拓展投資者網絡,增加活躍投資者至超過100個,並希望提升初創企業融資能力,期望初創企業累計集資總額可增至超過28億港元。數碼港還把主力發展方向定在金融科技、電子商貿、物聯網、可穿戴科技、大數據及人工智能上。

目前有900傢企業在數碼港設立,其中200傢屬於科技金融領域,林傢禮認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又臨近內地這個全球最大市場,這些都是香港發展科技金融的優勢。在林傢禮的帶領下,香港的數碼港對初創企業提供瞭更大的支持,除瞭在2016年撥出2億港元為科技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另外還提供20億港元的配對資金,用於創業基金合作,投資有潛力的初創企業。

王維基:創業者不台中環工技師簽證要怕失敗

被稱為“魔童”的王維基總是有很多點子,他在1990年代白手興傢創辦瞭城市電訊,打破當時香港電訊的長途電話壟斷局面。此後,王維基的創業之路一直延續著敢為人先的風格。

王維基此前創辦香港電視(HKTV),但由於受香港其他媒體激烈競爭的影響,港視在香港的播出渠道拓展困難,隨後他立即宣佈轉戰網購平臺“HKTV Mall”,誓言要發展成香港最大的電視購物中心。港視2016年度營業數據顯示,HKTV Mall營業規模持續擴大,與一年前相比,商戶數量由約700傢增至約1300傢,許多香港人已經形成瞭線上購物的消費習慣,目前HKTV Mall已是香港最大的網購平臺。

過去兩年,共有超過25萬客戶在HKTV Mall上購物。因此,王維基正在研究通過大數據系統收集分析客戶行為,而HKTV Mall也將是香港唯一能夠提供這類數據的公司。

王維基認為,隨著電子商務逐步進入香港人的生活,香港的面貌肯定會改變。他在香港出席活動時曾表示,創業者不要怕失敗,而應該擔心夢想沒有去實現,創業路上最重要不是知識和能力,最重要的是堅持實現夢想。

李澤湘:粵港澳將成世界新矽谷

李澤湘是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同時也是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作為一名大學教授,李澤湘正在實踐一條獨特的創業孵化道路。去年,他和紅杉資本沈南鵬創立瞭“Hong Kong X創業計劃”。

11年前,李澤湘資助他在港科大的學生汪滔創立大疆。從港科大的一個研發項目落地到深圳,把航模和照相機跨界整合,創造性地開拓瞭“Flying Camera”市場。如今,大疆無人機已占據全球70%的市場份額,汪滔也成為全球無人機行業第一位億萬富翁。

李澤湘關註香港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認為大灣區要成為科技創新“2.0版”,成為科技與文化、藝術融合的未來城市群。並且應該以創新教育來推動創新產業的發展,使大灣區的核心地帶“港深莞”首先沖出來,成為世界的新矽谷。

對於香港近年來在科創方面落後的原因,李澤湘直言,地產思維、金融思維或者公務員思維對香港發展科創產業造成瞭極大的阻礙。香港需要更多“有冒險精神,有擔當”的人,才能突破原來的思維方式。

楊強:開拓人工智能前沿科學

楊強是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系主任,同時也是國際人工智能協會(AAAI)首個華人會員和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國際計算機學會等國際協會的會員。在港科大,楊強的研究重點是開拓前沿科學,如大數據、數據挖掘及人工智能。

2012年,楊強設立瞭華為諾亞方舟研究室,通過探索理論及建設智能系統,進行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及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研究。他也積極參與建設智能城市及與醫療行業合作。他指導的團隊曾贏得ACM KDD Cup(數據挖掘與知識發現競賽)、諾基亞移動大賽等國際數據挖掘大賽的冠軍。

湯曉鷗:人工智能必須結合行業

湯曉鷗目前是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的教授和工程學院的副院長。他在2001年創立的信息工程學系多媒體實驗室被稱為“計算機視覺界的黃埔軍校”。由湯曉台中工廠設立環保簽證鷗發明的人臉識別技術是世界上第一個超過人眼識別能力的計算機算法。

盡管走在人工智能最前沿,湯曉鷗始終保持著謙卑的學習態度,他認為,盡管人工智能經過長時間的積累終於開始落地,但人工智能的作用還是有限的,因為人工智能隻是輔助性工具,這個工具一定要跟各個行業相結合,服務於行業生產效率的提升。

賈佳亞:圖像識別的明珠是識別萬物

從學院派到業界人士,曾任職於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的賈佳亞教授今年5月華麗轉身,正式加入騰訊優圖實驗室。加入優圖後,賈佳亞希望可以在優圖內部建立系統化工程,把新技術開放出來,在騰訊平臺上強化和擴大一線研究創新的基因。

從一開始的早期視覺(基於像素研究圖像形成過程)、到中期視覺(視頻處理、運動估計、場景重建)到現在的深度學習圖像識別,賈佳亞的研究領域越來越廣,難度也越來越大。他認為,圖像識別領域的明珠是“識別萬物”,計算機能夠像人一樣準確地識別、分析場景,比人更準確地識別人和物體,還能對圖像中的多個同類物體進行區分和復原。

在圖像應用日趨重要的今天,很多用戶都在期待未來可以有更好的技術,比如模糊照片的信息回復、主體制定和背景虛化等,以此改變整體體驗,賈佳亞的研究,勢必令圖像識別的體驗帶來提升。

周駱美琪:用創業基金支持初創企業

2015年,隨著阿裡巴巴在香港啟動“香港創業者基金”,周駱美琪走到瞭聚光燈下。她在2007年加入阿裡巴巴,一直負責財務管理和企業規劃的後臺工作,但這一次,她擔任瞭“香港創業者基金”的總幹事。

“香港創業者基金”屬於非營利性質,獲得的收益將重新投入基金,基金初始規模為10億港元,旨在通過阿裡巴巴生態系統的優勢與資源,為香港創業者提供資金及支持。通過基金的資金和資源,將進一步推動具有潛力的初創企業通過創新來發展業務,幫助香港創業者實現夢想,將業務拓展至大中華地區乃至全球。

周駱美琪今年還帶領“香港創業者基金”,聯手香港數碼港和香港科技園合辦瞭香港規模最大的創業比賽,推動香港的創業氣息。

梁錦松:香港應積極吸收人才

提起梁錦松,人們更多地聯想起他曾在香港特區政府任職的經歷,這個曾經棄商從政的人,台中空氣污染簽證對香港這座城市有著與眾不同的情懷,他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對香港未來發展的觀點,認為聚才對香港來講是最實用的。

對於人才和教育的關註,梁錦松不僅停留在口頭上,他和香港大學退休教授程介明、香港優質教育基金督導委員會主席戴希立被稱為教育改革的“三駕馬車”,他們和其他14名來自教育界的知名代表,共同組成瞭“教育2.1”小組,提出瞭優化香港現有教育的四大前瞻建議。梁錦松希望能培育學生建立“T型”知識結構,即對新舊知識有廣泛涉獵,又能夠深度掌握最少一門知識。

當時還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候選人的林鄭月娥,參選時曾經與“教育2.1”小組的人會面,梁錦松就在席間。他認為,在過去7年,西方中央銀行都在印鈔票,從某種意義上講,錢財是目前最不缺的資源,在知識經濟、創新經濟裡面最缺的就是人才。所以這個城市應該趁其他地方排斥外來人才的時候,積極吸收人才,畢竟香港從來都是一個移民城市。

陳繁昌:在港科大孕育創新之光

比起那些百年老校,香港科技大學是香港高校中的後起之秀,可卻在很短時間內,升至QS世界大學排名(2015/16)的香港區第一。陳繁昌2009年開始就任港科大校長,帶領港科大本科教育學制從三年過渡到四年,並通過港科大創業中心平臺,讓志同道合的學生可以開創及管理創業項目。

陳繁昌認為,港科大應該利用跨學科教研的優勢,勇於開拓新領域的創新研究及應用。香港是多元文化交匯之地,司法體系健全,與珠三角地區融合發展,陳繁昌鼓勵學生利用香港的優勢,拓展全球視野,為此,港科大也與很多海外大學建立瞭交流項目。

陳繁昌與學生的關系非常密切,這個在30年前就已經把矩陣算法推快一倍的數學傢經常出現在港科大的食堂裡。他還經常拿畢業於港科大的大疆創始人汪滔向學生舉例,這是創新與企業傢精神結合的成果。陳繁昌對創新的鼓勵,和對教職員工的支持,對香港的創新環境將有深遠影響。

鄭志剛:讓藝術和商業更好結合

如果說香港傳奇富豪鄭裕彤是創業,其子鄭傢純是守業,那麼下一代掌門人不但要繼續守業,還要跟得上時代,否則難逃“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如今,不滿37歲的鄭志剛被推到風口。從福佈斯香港富豪榜來看,鄭氏傢族以179億美元(約1400億港元)的資產名列香港第三,僅次於李嘉誠和李兆基。傢族業務遍佈商業零售、地產、珠寶、博彩等。

鄭志剛的整個學習生涯都在海外度過,他所學專業是東亞文化和日本文化與藝術,與眾不同的專業學習讓他的商業想法也非常不同。2009年,鄭志剛創辦瞭號稱“世界上第一個藝術購物中心”的香港尖沙咀 K11。

不僅如此,為扶植藝術人才,鄭志剛在2010年創立的K11藝術基金會,合作過的藝術傢逾600名。

身為香港珠寶大王的長孫,繼承衣缽的壓力並未妨礙鄭志剛追求自我價值,任外界如何褒貶,鄭志剛一直跟著自己的感覺走,而隨著香港逐步推動文化藝術產業發展,他的愛好和經歷,都會讓商業和藝術結合得更好。

曾國祥:執導首部電影便好評如潮

作為一名演員,37歲的曾國祥已經過瞭“小鮮肉”的黃金期,但作為一名導演,卻是非常年輕。2016年,憑借電影《七月與安生》,曾國祥與杜琪峰、馮小剛同時入圍,競逐金馬獎最佳導演。

15歲時,曾國祥就立志做導演,到21歲才正式入行。盡管他是曾志偉的兒子,但真正帶他走上電影之路的,卻是大導演陳可辛。入行前兩年,曾國祥每天幾乎24小時都在電影公司,但隻是負責跑腿,直到兩年後,陳可辛才開始把音樂錄影帶交給曾國祥剪輯。

天道酬勤,2015年6月,陳可辛突然打電話給曾國祥,問他是否有興趣執導《七月與安生》。在香港生活的曾國祥很少來內地,對內地網絡作傢也不熟悉,雖然這部電影是他獨立執導的第一部電影作品,卻意外好評如潮,讓香港電影界出現瞭新的變化。

趙楊晛:瞄準人力資源服務

香港和內地的企業文化可謂千差萬別,趙楊晛觀察內地企業文化的視角也非常不一樣。2014年,趙楊晛創建瞭合摩科技,旗下的服務平臺“愛員工”飛速發展,成為國台中廢棄物清理簽證內首傢一站式人力資源服務商城。短短半年時間內,平臺月流水已經過億元。

過去,趙楊晛一直從事人力資源服務,發現傳統人力資源行業總體體量很局限,於是決定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梳理人力資源供給側,整合人力資源供應鏈。他開發的“愛員工”就是要讓每一個在中小微企業工作的平凡人,都能獲得尊重、成長和愛。

最近,滴滴、ofo、小電的共同投資人都入股瞭合摩科技。可以說,“愛員工”很好地切入瞭共享經濟領域,而趙楊晛這個80後,未來仍大有可為。

林凱源:看到瞭“搬傢難”的商機

在香港,叫搬傢貨車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貨車司機們就像中環的交易員一樣,方向盤前擺著4到5臺智能手機,還得聽著無線電臺裡的呼叫,但即便如此,人們叫車搬傢也絕非易事。

貨車服務軟件GoGoVan的創始人林凱源正是看中這個商機,才聯合四個朋友共同開發瞭這款連接用戶和貨車司機的產品,目前,中國香港以外,該公司的據點已經輻射到瞭中國內地、臺灣,以及新加坡、韓國和印度。截至2015年6月,GoGoVan估值已高達3億美元,在香港擁有100名員工,全球員工約300名。

這個在香港普通屋邨長大的大男孩,總是可以轉換思維看問題,對於急需改變思維的香港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岑棓琛:機器人山火偵查員

全世界有20%至30%的溫室氣體來自森林大火,而92%的山火是人為的。

香港人口密集,郊區和居民區相鄰近,很容易發生山火,雖然香港救火效率高,但隨著“山火監偵員”逐漸退休,越來越少年輕人願意做這份辛苦而沉悶的工作,因此,未來可能需要機器人來幫忙守護台中工廠環工技師簽證這片土地。

岑棓琛開發的香港視野機器人(Insight Robotics)正是用於解決山火問題。視山火機器人並非監察單一熱源或煙霧,而是不斷量度熱源和其周邊環境的關系,通過分析各種氣象數據的變化來判斷該熱源是否為火。岑棓琛團隊開發的機器人可以偵查到五公裡半徑范圍內,小至2米的火源,而誤報率小於1%。岑棓琛認為,隻要做好城市邊緣的山火監察,並把90%的山火撲滅於萌芽狀態,就可以大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在上大學的時候,岑棓琛就經常參加機器人比賽,而現在,他的山火機器人已經收到瞭來自內地的70臺訂單,並在2015年獲得瞭IBM SmartCamp全球總決賽的“全球年度創業傢”殊榮。隨著未來機器人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岑棓琛的機器人能擁有更大的一片天地。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CA363CFEC065B029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ik200o0k0 的頭像
    cik200o0k0

    娜歐米的超值清單

    cik200o0k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